通讯员 黎志强 人民政协报记者 孙琳
“当归育苗的关键在于种子质量。我们按照标准化要求在建好留种田的同时,从山东青岛引进种子精选设备,采用丸粒化技术,对当归种子进行包衣处理,这样既能保证种子发芽率、出苗率,又能有效控制当归抽薹问题……”在海拔2600多米的岷县当归研究院当归种子标准化加工车间,研究人员刘鹏伟介绍说。
种子(苗)好,药材才好。中药材种子质量是体现品质优势、做大做强道地中药材产业、决定市场主导权和话语权的关键所在。甘肃省定西市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会地带,地理气候特殊,中药材资源丰富,是全国知名的道地中药材主产区,当归、黄芪、党参、大黄、甘草被誉为定西中药材“五朵金花”,在全国中药材市场占据重要地位。
近年来,甘肃省定西市围绕打造“中国药都”,紧盯加力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样板区,全市育成并审定登记中药材系列新品种(系)18个,中药材标准化育苗面积达到23万亩,优质种子种苗产量6.5万吨,保证了250多万亩中药材种植需求,并销往周边地区及四川、湖北、青海等地。
在甘肃省定西市岷县西江镇产业园大棚里,一排排当归无土育苗苗床上种苗翠绿,长势喜人。“无土育苗技术在当归产业上的应用,将彻底解决传统生荒地育苗和病虫害感染问题,使工厂化育苗变成现实,这对于发展了1700多年的当归产业而言无疑具有划时代的重大现实意义。”定西禾大壮公司负责人王鹏介绍。
而走进双泉镇胡家门村,映入眼帘的是千亩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苗繁育基地,这里是陇西县着力打造的中药材优质种苗繁育“三分田”的重点区域,按照“六统一分”模式,大力推行中药材绿色标准化育苗技术,加大新品种、新技术引进应用力度,全面推行“两证一标识”追溯管理,保证种苗质量安全,该基地已辐射带动全镇中药材标准化育苗1.2万亩。
“这325克中药材种子就是我们药圃园的‘宝贝’,也是我们突破传统育种的希望所在,我们一定要竭尽全力,做好中药材‘太空育种’研究工作。”获得实践十九号卫星协同搭载中药材种子的陇西县政协委员、农技推广中心研究员张玉云激动地说。
“定西市中药材资源丰富,当归、黄芪、党参等道地中药材在全国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,近年来全市中药材产业围绕规模化、标准化在基地建设、质量提升方面取得了明显突破,中药材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和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。但困扰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种子种苗问题却一直难以破解……”这是近日定西市政协“中药材种子种业创新发展”专题调研组成员对全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一致看法。
如何破解中药材种子种业这个“芯片”面临的难题,成为摆在广大政协委员面前的必然选题。定西市政协2025年工作要点将“中药材种子种业创新发展”作为年度重点协商议政内容,主动破题,聚力推进。
调研组专家和委员先后在陇西县、岷县、渭源县深入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、种子标准化加工车间、种苗销售专业市场、中药材种植农户家中开展了深入调研。
“目前,在定西市中药材种植区域,种子种苗繁育还以农户自繁自育为主,保证种子质量就显得尤为关键。为此,陇西县在全县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大力推广‘三分田’工程,为每户药农发放丸粒化黄芪、党参种子,用于农户育苗,所产种苗基本保证了农户种植所需,仅双泉镇就建成标准化种苗繁育基地1240亩。”陇西县双泉镇负责人在种苗繁育基地详细介绍了他们的具体做法。
委员们则建议,以当归育苗为例,目前还存在种子成熟度把握难度大、“火药籽”鉴定困难、抽薹比例不可控等一系列技术问题,直接影响着岷县当归的品质和产量。这些问题,只要从种子源头抓起,建好标准化留种田,将收获的种子在标准化加工厂进行去杂去浮和破皮处理,筛选出优质饱满的当归种子,再进行丸粒化处理,这样育苗时的种子质量、下籽量和密度就能得到精准把控……
正视困难和问题,积极探索创新,才能提出破解路径。这是委员们在调研中深刻的体会:“当地中药材种子种业创新发展尽管还面临诸多困难,但只要将行业内专家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,把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发出来,就一定能走出一条道地中药材种子种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。”
中国正规股票app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